译文
豪门大富把明珠当瓦砾一样抛掉,石崇哪里看重过绿珠的美丽姣俏?
福气都只因为是前生所造就注定,更有同归一道可安慰死后的寂寥。
注释
绿珠:晋代石崇的侍妾。
石尉:即石崇。他曾任散骑常侍、侍中,出领南蛮校尉,故称石尉。
娇娆:美丽的女子,指绿珠。
缘:因为。
顽福:如同说“艳福”,因为“哀感顽艳”连用,故用顽代艳。这是宿命论的错误说法。
这首诗写的是晋代石崇和绿珠的故事。黛玉同情绿珠之死,但却认为她的殉情自杀是不值得的。第一句“瓦砾明珠”是联系石崇的富有奢侈这一背景而作比喻,说石崇富甲天下,美人成群,实际上并不把绿珠当回事。这一句,实际上不是描写事件的开始,而是对整个事件的概括,放在最后亦可以,像倒装句之类。第一句也有脂批指“明珠”,与“瓦砾”相反者。该句喻将尤二姐和尤三姐这样美丑间杂的两种事物一起写出来给读者看。第二句就把“石崇轻视绿珠”的意思明白表示出来。这句采用反问句的方式,加强对石崇嘲讽的语气。前两句都是说石崇对绿珠从来都未有过真实的感情,不会看重她,反倒是把绿珠当做瓦砾一样的抛弃。后两句引用潘岳赠石祟《金谷
曹雪芹将《绿珠》写在了《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是林黛玉所作。这一时期,贾府里已经呈现出了种种危机,“声威赫赫”的贾府,已是江河日下,濒临崩溃。而封建贵族阶级叛逆者林黛玉的思想,处处同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入。绿珠为报答石崇而死,尽管林黛玉认为石崇不一定是完全值得绿珠的付出,但林黛玉对绿珠飞蛾扑火的激情和决绝是有鲜明的欣赏的,同时也暗示黛玉自己亦是飞蛾扑火之人,这虽然未能迫使她俯首屈从,却使她精神苦闷,感情抑郁,而又骨鲠在喉,无处倾吐。于是她便借《绿珠》这首诗言志,自我悲叹。
参考资料:完善
《绿珠》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是说,石崇视明珠如瓦砾,不曾真心看重过包括绿珠在内的美貌女子;后两句谓,石崇的福份是前生注定的,虽然他不见得真正爱绿珠,而绿珠却甘心为他殉情。此诗借歌咏绿珠,抒发了林黛玉对于把女性彻底玩物化的封建权贵的愤慨,同时也对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毒害,丧失起码人格的女性表示哀叹,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上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